在原材料价格波动加剧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,降本增效已成为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课题。研发中心通过抽检样品回收再利用、注塑件破碎资源化、标准样品库建设三大举措,减少资源损耗,降低研发成本,提升生产与检测效率,实现经济效益与可持续发展的双重突破。
抽检样品回收:变“废”为“材”,降低产品损耗。在生产过程中,为保障产品质量,需对每批次产品进行抽检。多数检测项目为破坏性检测,测试后的样品被直接丢弃,长期累积下产品成本浪费明显。针对这一痛点,研发中心建立抽检样品回收体系,一是非破坏性检测合格样品回收,按照样品形态可破碎磨粉后进行再次加工,经检测合格后可作为产品进行正常销售;二是多余样品回收,除去检测用样品和留存样品外,剩余部分回收入库,可作为正常产品进行销售;三是超过样品留存期样品回收,此类样品经检测无性能损失的,可回收入库,可作为正常产品进行销售。
注塑件破碎回收利用:挖掘废料价值,提升生产能效。对于注塑料类产品,注塑环节是质检和生产的重要部分,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注塑件和边角料,若直接废弃,会造成严重浪费。针对这一问题,研发中心通过源头管控、精细化破碎、智能化掺配,实现注塑件废料资源化。一是源头分类,将注塑件和边角料按照产品类型和颜色分类,进行集中暂存;二是精细化破碎与筛选,引入智能破碎设备,将注塑件和边角料进行破碎处理,确保破碎料粒径均匀,减少后续造粒工序的能耗;三是智能化掺配与质量追溯,按照破碎粒料的批次、性能参数,结合生产订单需求,计算破碎粒料与新料的最佳配比,并通过全程数据追溯,确保产品质量可查、可控。

建立标准样品库:标准化赋能,提升检测与生产效率。研发中心在产品研发、批次检测、客户对接过程中,常因 “无统一标准样品”导致检测误差大、研发周期长、客户沟通成本高。研发中心在实验室和生产车间同步建立系统化标准样品库,提升检测效率、降低研发和生产成本、增强客户信任。一是样品分类与数字化管理,按产品类型、颜色、性能等级等分类存储标准样品,标注生产时间与批次,同步存储检测报告、生产工艺参数等信息,实现快速调取;二是动态更新标准样品,定期对库存标准样品进行性能复检,剔除性能老化损失的样品,新批次产品检测合格后,同步更新标准样品库,确保样品与当前生产工艺、质量标准保持一致;三是跨部门协同与客户共享,质检部门可直接以标准样品为基准,减少检测误差;研发部门通过参考历史标准样品,避免重复制样,缩短研发周期缩短;生产部门以标准样品为基准,快速确定产品外观是否合格,减少原料损耗;面对客户质疑时,可提供标准样品对比,增强客户信任,减少售后纠纷。